150-2777-6366
150-2777-6366
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辑识字量不够。(通稿★★★,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★“专利”★★。他们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,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★★。这就叫做通稿。)后来,很多企业在对外发布新闻的时候,为了统一宣传口径★,也会组织新闻通稿,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★★。
这类错误所占的比例最大,包括题文不一★★、电头错★★★、标点错★★,以及掉字、掉段、多字、错别字等等。这些★★“小错误”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。
比如★,把副总理“升格”为总理★、把军委副主席“提升★★★”为军委主席、把“总理”输入成“总经理★★★”等错误★★,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。
在实际工作中,比较致命的差错可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,编辑一定要严加防范★:一是新闻失实,二是政治导向失误。
通讯则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。可以是整个事件组织的背景情况介绍★、也可以是一些花絮或者是企业中参与事件的人物故事等。)
报纸上新闻正文前面有某某报*月*日讯(消息头)记者某某人,然后才是新闻正文的,就是消息。上来就是文章,最后才署作者名字的新闻,多数是通讯。企业的新闻通稿就是要模仿这些不同的文体,把需要传达的内容预先写好。对于媒介公关经理来说★★,新闻通稿应该准备两篇以上★★,至少保证一篇消息,一篇通讯。消息中应该包括整个事件的过程。
比如★★★,把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”误为“全国人大委员长★★”。更多的是把握不准报道的分寸与火候,误撞红灯。
另外,还有因漏报、迟报,或将未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发表等等造成的差错。
通稿基本都是模仿平面媒体的稿件形式来写的,按照基本的形式来分,可以分为消息稿和通讯稿★。
有的编辑记者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,把本应在本环节解决的问题推到下一环节★,把什么都推到终审发稿人那里★。
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,即政治性差错、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。
群成员为媒体人、通讯员★★、公务员★、宣传干部、出版社编辑校对、老师学生,欢迎入流
对外部尚无专门通读成品稿、专职挑错的“一读★★★”★★,而有时虽有“一读”工序,却执行不够有力。
如将“人民币”错为“美元★”★★★、将“1920年的苏联”错为“1920年的俄国★”、将★“湖南”错为★★“湖北★★”、将“英国外交大臣”错为“英国外相”等★。值得警惕的是★★,有些事实性差错,也会引发政治麻烦。
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。比如,有的媒体借反思改革否定改革★,认为改革改错了★★★;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利来老牌国际怎么样,在头版进行详细报道★★,还刊登参选人照片。有时,则是一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,造成政治性差错。比如,将“中国”与★“台港澳”并列、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★“等国”、将“朝鲜”写作“北朝鲜”等。政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,国外也有。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★★“政治正确★★”,比如,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★★★。
有的奇怪错误★★,畅行无阻通过了许多关口而与读者见了面,这常常与编辑的整体知觉误区、注意力分散★、消极情绪等有关。